塑化劑風暴恐禍及子孫?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指出,研究成大醫院76位孕婦後發現,她們體內DEHP濃度是美國孕婦的13倍。更恐怖地是,塑化劑還會穿透孕婦的羊水,直接進入嬰兒體內。
研究發現,國內孕婦體內的環境荷爾蒙(鄰苯二甲酸酯類)濃度過高,為美國孕婦的4~13倍。它會干擾腦下垂體運作,導致孕婦甲狀腺素分泌過低,可能影響胎兒中樞神經和生長。專家建議孕婦在使用塑膠製品時,要格外小心!
台灣孕婦受DEHP汙染是美13倍
這項研究成果是由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和台大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郭育良發表在《人類生殖》期刊(Human-Reproduction),為國際第一份塑化劑對孕婦甲狀腺影響和胎兒發育的研究。
成大醫院婦產科蒐集七十六位孕婦的羊水、尿液、血液與臍帶血,分析五種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的代謝物濃度,其中又以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二丁酯(DBP)影響最大,平均濃度是美國孕婦的十二到十三倍,後者則是四到五倍,不但影響自身甲狀腺功能,也影響胎兒發育。
李俊璋表示,另項關於淡水有毒物質污染的研究中,台灣河川底部泥層DEHP污染嚴重,淡水魚類中又以吳郭魚污染最明顯。
之前也有位越南籍媽媽曾出面表示,懷孕時因為天氣熱、沒食慾,所以特別喜歡喝珍珠奶茶、罐裝果汁等,每天至少喝1到2杯。
加上擔心寶寶會遺傳丈夫的過敏體質,因此服用了不少維他命、益生菌和乳酸菌等藥品。沒想到寶寶出生時,生殖器只有米粒一般大小,現在雖然已經8個月大,但也只有1公分長,不到同年齡男嬰的1/3。
因此,也讓這名媽媽懷疑,是否因為懷孕期間吃的食品含有塑化劑有關。
常接觸易導致早產
《環境醫學展望》雜誌,裡面寫著一些有關孕婦與塑膠製品的研究報告,研究報告寫著,若孕婦經常接觸化學物質「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有可能增加孕產婦早產的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公怖之後,引起了社會公眾的迴響,同時也產生了孕婦的顧慮。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種化學添加劑,廣泛的被運用於軟塑膠、個人護理用品、家居用品以及很多嬰幼兒用品中,用來保持產品香味、增強產品顏色與柔韌度。
參與研究的美國密歇根大學約翰.米克教授說,美國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兒死亡是早產所致,是新生兒首要致死因素。
除此之外,早產是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也容易導致新生兒患慢性疾病和智商較低等,這個因素甚至可以持續發揮功用到孩子的成年期。
懷孕婦女少用塑膠容器
以下是避免事項:
❤盡量少吃塑膠包裝的零食。
❤避免對塑膠包裝的食品直接加熱。
❤不用塑膠容器存放食品後在微波爐中加熱。
❤不用塑膠袋放置熱或滾燙的食物。
❤少用保鮮膜直接覆蓋的食品。
❤少吃路邊攤販上提供的直接用塑膠包裝包裹的各類小吃等。
❤少喝飲料,多喝白開水
若懷孕過程中發現濃度偏高,只要外食少用塑膠容器、少用化妝品,兩、三天後就會逐漸排出體外。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欲複製或轉載文章,請記得註明出處【媽媽育兒百科】,謝謝^^
資料參考:大愛電視,育兒寶庫,NOWnews 今日新聞網,法蘭琪的世界,自由電子報,蘋果日報,大紀元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